【资料分享】小升初语文说明文知识汇总
小升初说明文知识汇总
知识点一: 容易
1. 说明文的定义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
2. 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特征
(1)什么是说明对象? 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思路: A、从标题入手; B、从材料中归纳。
例如:《新型玻璃》是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新型玻璃。
《植物的花香》是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植物花香的作用。
(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 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例如《新型玻璃》,主要说明了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再如《植物的花香》,文章主要写植物的花的香味除了有益于自身的生长繁衍,大多数还有有益于人类。
考题形式 1:本文(本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解题思路:在文章(段落)的总说部分找中心句。考题形式 2:本文(本段)从哪些方面说明…….
解题思路:在文章(相应段落)中找分说的几个点。
3. 说明文的结构: 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4. 说明的方法及作用(打星号部分为考点)
(1) 举例子
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作用:具体有力地说明……
(2) 列数字
用一些数字来进行说明的方法。 作用:可以科学地精确地说明……
(3) 打比方
把此事物比做彼事物的方法。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
例句: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这段文字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 作比较
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作用: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5) 分类别
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类,然后逐类加以说明。作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使人容易领会。
(6) 列图表
用示意图、表格、插图等来帮助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方法。作用:加强直观性,使人一目了然,提高说明效果。
(7) 摹状貌
摹写事物的形状、体貌。作用: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
(8) 下定义
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指出事物的性质特点,使它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使读者对事物有明确的概念。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下定义。下定义要有严密性和科学性,并不是所有的判断句都是下定义,比如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这是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风在沙漠向人类进攻中的作用,不属于科学性语言,不是下定义。下定义往
往倒过来说了能成立。 作用:准确简明科学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
(9) 作诠释
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方法。如铁是银白色的金属。作诠释倒过来说不能成立。注意分辨:下定义 VS 作诠释
(10) 引资料
(文献资料;名人语录;诗词、谚语、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有关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或作用的回答模式:
“这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准确的/具体的/生动的/清楚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5. 说明的顺序
①时间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②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位置和方向。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
③逻辑顺序 它又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几类。逻辑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的本质的说明文。逻辑顺序往往要符合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及人们的逻辑思维规律。
知识点二: 困难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平实性、简洁性
(1)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平时、简明,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①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无准确无误。如:“基本”、“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
“主要”等表修饰、限制的词语。
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 8 米,路面平坦,
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 11 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一段话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来表达上。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墩;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面平行。
②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
③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
(2) 有关说明语言特点的典型试题: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注: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方法步骤:1、解释词语意思
2、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xx 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不能。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如果换了,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 1 表态:不能替换;
2 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3 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4 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5 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答:不能删去,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 1 表态:不能删;
2 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
3 若删去,句子意思变成了“…”这与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太绝对了);
4 XX 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